查控人员从60人以上减少为7人、外出办理查控车辆从20台变为只需一部电脑、查控周期从15个工作缩短至2~5天……近年来,深圳市法院运用科技手段,在“鹰眼查控网”的帮助下,有效破解“执行难”这一司法“顽疾”。
“‘鹰眼查控网’是对被执行人及其相关人员财产和人身进行查询和控制的网络工作平台。”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副局长吴兰桦介绍,过去的执行查控工作,是7个法院、13个法庭各自为政,由法官或助理前往银行、国土、工商、车管、证券等部门查找财产、采取控制措施,“不仅方式单一,而且费时费力,效率不高。”
2011年,随着全国法院首个涉案财产查控司法协同平台——“鹰眼查控网”的正式启动运行,让查控工作“费时费力”的局面,成为了过去时。
2011年11月,西宁市某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等公司及个人向林某、吴某借款共9000万元,一直拖欠不还。林某、吴某将前述公司和个人告上法庭。由于被告均未自动履行还款义务,林某、吴某遂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2012年6月,“鹰眼查控网”查询到西宁市某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在上交所持有市值9000余万元的股票。执行指挥中心派出行动组火速前往上海,赶在当天停止交易前15分钟,成功将股票冻结,此时距离发现财产线索还不到8小时。
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实施处副处长张俊斌认为,“鹰眼查控网”通过整合户籍、出入境情况,以及房地产、车辆、股权、证券、银行存款等信息,能有效解决执行难中的“查人找物”难题,效率远高于以往挨个部门“找财产”的工作模式。
据介绍,该平台目前已与44家协助、联动单位实现联网,既包括公安、工商、地税、海关等国家机关,也包括多家商业银行、证券登记结算公司、联合产权交易所等公司类协助执行主体,还在全国率先将外资银行纳入查控体系,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鹰”。
“‘鹰眼查控网’对被执行人财产查控种类已达28项,基本覆盖被执行人的记名财产。”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黄志坚介绍,通过该平台,不仅提高“查人找物”的效率,还能对银行存款支持直接扣划,并可实施机场安检布控、手机轨迹定位、身份证临控定位等人员控制功能。
数据显示,近6年来,深圳全市法院有30余万宗执行案件通过“鹰眼查控网”查找并控制被执行人财产。截至2017年6月30日,该平台累计查询到财产近971万项,冻结银行存款98.93亿元,实际扣划金额50.35亿元,累计人员查询29473人次,人员控制3542人次,促使大批“钉子案”“骨头案”迎刃而解。
“‘鹰眼查控网’是深圳中院实现‘基本解决执行难’目标的关键。”黄志坚表示,2012年以来,深圳全市法院执行到位率动52.8%提升至78.1%。执行办案周期从6个月降低到4个月,执行信访率下降了63%。“该平台让当事人合法权益得到了最大程度实现,是司法为民理念在执行工作中的创新实践。”
中共深圳市委政法委员会
粤公网安备44030002006438号
粤ICP备150123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