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前海管理局、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在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举办系列活动,发布《企业商业秘密管理与维权指引》及2024年度深圳法院知识产权十大典型案例,并举办“法治引擎 启航未来——AI人工智能与知识产权”专题研讨会,以司法创新力为新质生产力保驾护航。
活动伊始,市中级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黄志坚表示,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正在深刻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深圳法院坚持与时俱进,以强有力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释放创新潜能、激发创新活力,先后审理了全国首宗人工智能生成作品著作权保护案、全国首例算法商业秘密保护案等一批标杆性案件,不断以开拓创新精神挺膺担当,全力打造知识产权保护优选地。
活动中,深圳知识产权法庭庭长蒋筱熙发布《企业商业秘密管理与维权指引》(下称《指引》)并作详细解读。近年来,涉民营企业商业秘密纠纷不断增多,民营企业对商业秘密保护的多元需求不断涌现。为精准对接民营企业司法需求,深圳法院组织资深法官精心编写了《指引》。《指引》既是对司法审判实践中商业秘密纠纷的常见问题的总结提炼,又是对案件中发现的企业泄密情形进行场景还原,以具体务实的意见建议,助力企业构建场景化防控矩阵,建立动态化治理机制,完善全链条维权体系,全方位提升企业商业秘密自主保护水平。
《指引》三大创新亮点概览
构建场景化防控矩阵
推动风险防控“精准化”
《指引》详细梳理了全国法院近年来审理的商业秘密典型案例,创新构建了“8维22景”分类体系,覆盖企业研发、生产、经营全流程,贯穿人员招聘、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全周期,并为每一种泄密场景挑选了1-2个典型案例予以解读。
建立动态化治理机制
促进企业管理“流程化”
《指引》系统整合“组织架构、人员管理、载体管理、区域防控”四大治理维度,构建起覆盖企业全流程的商业秘密治理体系。以人员管理为例,《指引》将“最小接触原则”嵌入业务流程,针对员工等企业内部人员建立“入职背调—在职管控—离职审计”三阶段闭环管理机制,实现“人走密留、权随岗变”的精准治理。
完善全链条维权体系
实现维权效能“最大化”
《指引》立足企业维权痛点,构建“行政查处+民事追偿+刑事追责”三合一保护体系,通过标准化流程图解与清单式指引,将复杂的法律程序转化为易读易懂的可操作性规范,成为企业随查随用的“维权工具书”,助力企业快速锁定最优策略,让“法律武器”真正成为护航创新的“实战利器”。
研讨会上,市中级法院和前海管理局负责人为新成立的“前海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站”共同揭牌。该站主要服务对象为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入驻的港澳青年创业团队、科技企业,将创新提供跨境知识产权保护、商事纠纷多元化解等特色法律服务。
会上还发布了2024年度深圳法院知识产权十大典型案例,覆盖植物新品种、商业秘密、专利、生物医药、跨境电商、网络直播等众多新时代的重点领域和行业,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新需求。深圳知识产权法庭四级高级法官张婷作《生成式人工智能知识产权法律问题探析》专题讲座。与会专家学者、企业知识产权负责人、律师等还就“AI与人工智能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深入讨论交流。来自深港两地知识产权专家、全市初创和创新主体企业代表以及媒体代表等150余人参加活动。
创新永无止境,法治保驾护航。深圳法院将始终坚持知识产权严格保护理念,深化改革创新,加速构建与深圳创新生态相匹配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体系,让每一份智慧火花汇聚照亮湾区科创的未来之路!
扫描二维码查看
《企业商业秘密指引》
↓↓↓
中共深圳市委政法委员会
粤公网安备44030002006438号
粤ICP备150123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