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最东端的基层法庭
时间:2019-03-05  作者:崔东凯 张冲 来源:法制日报——法制网

d43d7ecb6d121c10580707.jpg

黑龙江省抚远市位于祖国最东端,迎接着每天的第一缕阳光,浓桥法庭人称“东方第一庭”,距中俄边界40余公里,是抚远的一个基层人民法庭。

3月7日按照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今天我当班”体验式采访活动安排,《法制日报》记者在浓桥法庭与工作人员度过了繁忙的一天。

浓桥法庭管辖“两镇一乡”,辖区面积1150平方公里,有24个行政村、20个自然屯,人口约3.9万,距离最远的村屯100多公里。法庭辖区中农业人口占大多数,每年平均审理案件150余件,数量不算多,但办案的成本和难度比一般的基层法庭要高许多。

“点多,面广、人少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困难”,精明干练的法庭庭长吴立超告诉记者:办案出去一趟跑100多公里是家常便饭。我们法庭一共5个人,平均年龄31岁。

8:00,吴立超召开例会布置一天工作,法官助理邹德永接到案件原告张某的电话,告诉法官被告韩某回商店理货,终于露面了。

韩某一直躲避法官,联系不上,为了不错过机会,吴利超决定马上送达开庭传票,8:18记者随邹德永、法警艾雪健出发。

9:03到达乌苏镇东极广场,行程45公里,凛冽的江风卷起积雪打在脸上一阵生疼,邹德永、艾雪健顶着“大烟炮”来到韩某的商店,没有发现韩某。

随后法官按计划前往抓吉镇,执行另一起送达任务,原告姜某某包被告姜某、范某等人的耕地种植大豆,按相关法规和合同约定,国家发放的大豆补贴应该给实际种植者姜某某,但财政拨款到账后,姜某等人把20余万补贴款占为己有,姜某某将姜某等人起诉到法院。

“我不给钱,不出庭,也不签字”。姜某态度坚决:为啥合同上姜某某不签自己的名字?他就是一骗子。

“人家已经把包地的钱给了你,合同都履行完了”,面对邹德永耐心解释和递上的法律文书,姜某一概拒绝,并滔滔不绝地向法官讲述自己的“道理”。

随后,邹德永联系同村的范某,范某没在家文书无法送达,一行人踏上归途,10:40回到浓桥法庭,这次送达任务,耗时两个多小时,行程125公里。

“找到当事人真难,找到了也难”邹德永感叹道:啥样的当事人都有,我们也习惯了,送达难是我们工作中的一大难题。

“我又被他打了”回到法庭正赶上一位赵姓妇女找到吴立超,要求得到法官帮助,吴立超安排好手里的工作,带领法警出发。

赵某经浓桥法庭判决与刘某离婚。因为经常遭遇家暴,离婚前法庭对赵某下达过人身保护令,对刘某多次训诫并执行过司法拘留。虽然案件已经审结,为了保护赵某的人身安全,吴立超厅长还是赶到刘某家中。面对法官的批评教育,刘某表示以后不再动手打人。

13:00村民韩某和邮储银行工作人员来到法庭,13年韩某向邮储银行申请贷款,之后贷款一直没有还清,韩某的土地被法院依法查封不能耕种,再不还款土地可能会被拍卖。韩某非常着急,经过吴立超两个多小时的艰苦调解,双方达成和解,韩某当场还清银行6万多元本息,法庭第二天执行解封手续。

15:30村民王某打来电话:说村子没有公交车到庭应诉困难,吴立超决定派出巡回审判车。

16:10审判车到达新海村。“王某带着自己的朋友,在潘某的农资店买了1万多块的农资”,吴立超介绍了案情:因为水灾王某的朋友种地赔了钱,王某用自己的名字帮朋友打了欠条,朋友跑路潘某拿不到农资款,就将王某诉上法庭,要求他代朋友还款。经过调解王某支付了8千元现金,双方达成和解。

抚远地处边疆公共交通不发达,一起诉讼村民得来回跑三四趟,交通成本高,占用时间长。为了方便群众、解决诉讼难题,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于2013年为浓桥法庭配备了巡回审判车,车子审判设施齐全,具备远程电子签章功能,几年来巡回审判车行程25000多公里,审结案件200多件。

18:00回到抚远法院,大街上已是灯火阑珊,一天的劳累之后吴立超还要研究明天的工作、撰写判决书。

每天都这么忙家人支持吗?“支持,虽然家人也经常埋怨我,家里事啥都没办,但我把老百姓的事办好,心里踏实”,吴立超这样回答记者。


要闻

中共深圳市委政法委员会 粤公网安备44030002006438号 粤ICP备150123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