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山区构建心理服务保障体系,多元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
时间:2025-10-09  作者: 来源:坪山政法
编者按

近期,坪山区委政法委组织开展了“护航高质量发展 坪山政法在行动”新闻媒体采风活动。本次活动联合多家中央、省、市、区级媒体组成采风团,聚焦综治中心建设、平安坪山建设、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过硬队伍建设等专题,深入坪山政法一线,发掘工作创新亮点,梳理工作成效经验,讲述平安法治建设故事,为护航坪山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政法舆论支持。

——坪山区构建心理服务保障体系,多元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

今年以来,深圳市坪山区综治中心聚焦群众心理健康需求,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将心理服务融入全区“1+6+24+N”工作体系,构建“有阵地、有专业、有联动”的心理服务保障体系,将心理服务深度融入综治工作各环节,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心”动能。

全域覆盖,构建心理服务网络

坪山区从硬件建设、队伍培育、部门协同三个维度发力,通过整合专业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完善工作机制,有效疏导群众负面情绪、化解社会矛盾风险。

图片

在硬件阵地建设方面,打造“全域覆盖”的服务网络,在信访接待大厅、社区工作站、学校等场所建立标准化心理服务阵地。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区级心理服务中心1个、街道社会心理服务站“粤心安”6个、社区社会心理服务点“安心驿站”24个、学校心理咨询室87个、园区及大型企事业单位心理服务室25个,形成“区级统筹、社区落地、校园园区延伸”的阵地网络。

图片

其中,区心理关爱服务中心配备测评室、沙盘室等多个专业功能区域,为辖区群众提供线下一对一心理咨询服务,定期开展心理沙龙、团体辅导、专题讲座等多样化心理关爱活动;街道综治中心设置专业心理咨询室,配备沙盘游戏室、调解室、图书角等功能区,提供饮水机、急救药箱等便民设施,采用暖色调装修营造舒适环境,为心理咨询活动开展创造理想氛围;社区“安心驿站”配备心理测评设备与科普资料,成为居民心理健康的“第一道防线”,有效促进邻里间的互助与情感交流;全区87所学校实现“心理咨询室”全覆盖,按照师生比1:1000标准配备心理教师108名,为师生提供就近、便捷的心理服务;在大工业区党群服务中心、比亚迪、中芯国际、荣耀、捷佳伟创等园区企业设置25个心理服务室,配备心理咨询室、情绪疏导室、园艺角等功能区域,为园区职工提供心理服务。

多元互补,夯实专业服务基础

在专业队伍培育方面,引入国内外知名专家刘铁榜、高北陵、胡赤怡、叶伟泽等,依托辖区康宁医院专业资源,深圳市坪山区社会心理关爱服务中心、深圳市全程心理卫生研究所等专业机构的心理咨询师,负责心理评估、危机干预等核心工作,组建“多元互补”的服务力量。

图片

同时,加强综治、信访、公安、网格等工作人员心理素养培训,提升基层治理队伍的“心理服务能力”,确保工作人员能够准确识别和应对各类心理问题,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与学习,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实战能力,进一步增强其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

图片

图片

此外,坪山区还培育了本土志愿者队伍,组建了由各社区心理爱好者及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阳光心理志愿者团队,配合区心理关爱服务中心开展各类心理活动;成立了由青少年群体构成的“明‘心’少年团”,充分发挥同辈引领作用,深入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工作。

数智赋能,创新协同治理机制

在部门协同机制方面,坪山区与康宁医院合作开发心理健康服务系统,整合信访、校园心理测评、社区网格排查等数据,对高风险个体自动触发预警,确保各部门快速响应、协同处置,打破“信息孤岛”实现资源共享。

图片

坪山区还印发了《深圳市坪山区社会心理危机预防预警及干预工作机制》,构建“预防-预警-干预”全链条管理体系。前端建立心理健康素养提升工程,通过心理服务工作网络、培育社会心理课程、重点行业心理筛查等渠道筑牢预防网络;中端依托市、区心理服务数字化治理平台,整合心理援助“12356”热线、网格巡查、医疗就诊等多源数据,建立分级分类预警标准;末端打造“基层首诊-专家会诊-个案管理”快速响应处置闭环,形成心理危机识别、转介、干预、跟踪动态管理机制,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社会心理服务协同模式,增强社会心态风险防范能力。

图片

在处置“骨头案”“钉子案”期间,坪山区实行信访、心理、司法、教育、街道多元联动机制。在信访矛盾化解中,区信访局、区司法局、心理机构实时共享案件信息,同步制定“问题解决+心理疏导”方案;在青少年心理服务中,教育局、学校、社区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青少年心理动态,协同解决个案问题。

据坪山区综治中心负责人介绍,该体系运行以来已有效疏导群众负面情绪,化解多起社会矛盾风险。下一步将持续完善工作机制,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可复制的“心”模式。


要闻

中共深圳市委政法委员会 粤公网安备44030002006438号 粤ICP备150123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