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的阳光
透过坪山大地
将温暖洒向工业园区的每一个角落
一场延宕年余的厂房租赁纠纷也随之消融
👇👇👇
“账户解封了!大家放开了干!”A制品公司负责人老周激动地向工人们发布好消息,车间里瞬间响起欢呼声。
“钱到了!集体收益有着落了!”B股份公司负责人老姜紧锁的眉头也终于舒展,连忙给居民代表报喜。
一边是挣扎求生的“创业人”,一边是守护集体资产的“当家人”,原本剑拔弩张的双方,在坪山法院石井人民法庭李旭春法官的巧解下,从“两难困局”变成了“双赢活局”。

两家企业的“生存难题”
故事的开端,本是一场双向奔赴的合作。2024年6月,A制品公司租赁B股份公司2000平方米的厂房,租期五年。B股份公司免租金两个月,A制品公司为社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合同字里行间透着“携手共赢”的期许。
可命运的齿轮总在不经意间偏移。2024年7月,A制品公司带着满心憧憬进场,却遭遇了经营“寒流”,资金链骤然紧张。从当年9月租期正式开启,租金便开始拖欠。B股份公司一次次上门催告,A制品公司的承诺成了泡影,欠租像雪球般越滚越大。
转眼到了2025年4月,欠付的租金已达27万余元。“这可是社区居民的集体资产,一分一厘都不能含糊!”B股份公司急了,一纸诉状将A制品公司告上法院,不仅要求解除合同、返还厂房、结清欠款,还申请了财产保全。A制品公司账户被冻,生产线因缺原材料濒临停工。
“账户一冻,连工人工资都发不出,这是要把我们逼上绝路啊!”老周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老姜也愁得心神不宁:“真把他们逼倒闭了,欠款找谁要?居民利益咋保障?”一边是中小企业的“生存危机”,一边是集体企业的“债权焦虑”,两家企业双双陷入困局。
承办法官李旭春拿到案卷后,反复翻阅卷宗,想着两家企业的困境,心里渐渐有了答案:“一判了之容易,但企业倒了,债权空了,这不是司法该有的作为。”他决定,要在“保集体”与“救企业”之间,找出一条双赢的路。
第一次调解,会议室里气氛凝重。老姜语气强硬:“拖欠八个月,我们已经仁至义尽,集体资产不能白白受损!”老周则红着眼眶:“李法官,只要账户解封,我们马上就能接单回款,租金一定还!”
李旭春法官没有打断双方,而是静静倾听,待情绪稍缓,才缓缓开口:“大家坐在这里,都是想解决问题。老姜要守护集体利益,老周想保住企业,其实并不矛盾。”
他先向老周释法:“拖欠租金确实违约,但若继续僵持,企业倒闭,股东可能承担连带责任,得不偿失。”再对老姜分析:“倘若对方经营不下去了,你们也可能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不如给对方一个机会,让债权慢慢落地。”法理清晰,情理动人,双方紧绷的神经渐渐放松。
随后,李旭春法官又单独约谈,引导双方换位思考。“A制品公司遇到困难,不是恶意拖欠;B股份公司为社区负责,也无可厚非。”他指着厂房的照片说:“这片厂房,既能给社区带来收益,也能让企业安身立命,只要找到平衡点,就能让它重新发挥价值。”
一次次沟通,一遍遍调整方案,李旭春终于找到了破解僵局的“金钥匙”——以“解封”换“付款”,用“分期”保“权益”。他提出:A制品公司先支付首笔租金18万元,B股份公司同步申请解封;后续欠款分期支付,同时设置“逾期即一次性强制执行”的条款,既给A制品公司“喘息期”,也给B股份公司“定心丸”。
“既保住债权,又给他们活路,我同意!”老姜先点头。老周信誓旦旦保证:“只要账户解封,我肯定说到做到!”双方当场签字,心头大石终于落地。
签了调解协议,李旭春法官依然没停下。为防止后续履约“掉链子”,李旭春法官还建立了“每月回访+主动提醒”机制。
李旭春法官一边督促A制品公司筹备首笔款项,一边提醒B股份公司准备解封申请。几天后,18万元租金准时汇入B股份公司的账户,A制品公司的账户顺利解封。
当老周看着车间里重新运转的机器,激动地给法官打来电话:“太感谢了!我们接到了新订单,企业有救了!”老姜也松了口气:“首笔款项到账了,后续分期也有保障,集体资产总算保住了!”
如今,李旭春法官仍在持续跟踪调解协议的履行情况,每一笔按时到账的款项,都像是秋日里的暖阳,温暖着两家企业的心。这场调解,没有冰冷的判决,却用司法智慧化解了矛盾;没有两败俱伤的结局,却让集体资产有了保障,中小企业重获新生。
秋风拂过坪河两岸,工业园区里机器轰鸣,一派生机勃勃。未来,坪山法院将持续创新司法助企举措,以更智慧、更温暖的司法服务优化营商环境,让法治阳光照亮每一个奋斗者的前行之路,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司法动能。


中共深圳市委政法委员会
粤公网安备44030002006438号
粤ICP备150123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