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市龙华区观湖街道,专注于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化解的“黄扬宁调解工作室”,正成为基层治理的闪亮名片。
该调解室自2024年8月成立以来,累计成功调解案件419宗,提供专业法律咨询450余次,有效化解矛盾涉及858人次,涉案金额194万元,以扎实的工作成效赢得群众广泛赞誉,收获锦旗2面、感谢信2封。亮眼成绩的背后,得益于调解室推行“情·理·法”融合调解法、前移服务阵地、精准化解矛盾的生动实践。
调解室负责人黄扬宁,长期扎根基层调解一线。他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恪守“专业、公正、温情”的工作信条,在实践中娴熟运用“情·理·法”融合调解工作法。
面对纷繁复杂的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黄扬宁带领团队以法律为刚性标尺,精准适用《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法律法规,捍卫公平正义;以情感为柔性纽带,深入体察当事人困境,耐心疏导情绪,化解心结;以道理为沟通桥梁,用通俗语言释明责任划分、赔偿标准,促进相互理解。
调解室还创新运用“背对背”调解、“心理疏导”调解等特色方式,刚柔并济,有效提升调解成功率和群众满意度。
阵地前移,打造纠纷化解“前沿哨所”
典型案例①:单亲母亲的“新生之路”
2023年初,单亲母亲王某某送餐途中遭遇车祸。虽伤势轻微,但独自抚养两女(其中一女患精神疾病)的重压令她濒临崩溃,甚至产生轻生念头。
调解室受理案件后,黄扬宁敏锐察觉其心理危机,火速启动 “心理干预+调解”双轨机制。先稳人心:通过专业疏导稳住其情绪,筑牢心理防线;再解纠纷:当日迅速组织双方进行调解;依法析责:精准适用《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条款厘清责任;以情共鸣:陈述其特殊困境唤起对方同理心;据理释赔:用通俗语言阐明赔偿标准。最终当场促成赔偿协议,确保医疗费及时到位。 调解不止于案结。调解室联动区妇联将其纳入长效关怀,持续提供心理咨询与帮扶,助她重燃生活希望。王某某含泪坦言:“黄调解员不仅帮我解决了纠纷,更让我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典型案例②:一老一少的“破冰之约”
2024年10月,12岁少年叶某骑车不慎撞倒60岁的刘阿姨。责任明晰,但赔偿陷入僵局:刘阿姨索赔5500元,经济困难的叶母仅愿承担2500元。
黄扬宁果断启用“背对背”调解策略。依法明责:向双方详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179条人身损害赔偿条款,厘清法律边界;分头疏导:引导叶某诚恳道歉担责,劝说刘阿姨体谅对方困境,彰显长者包容;精准沟通:针对刘阿姨普通话不畅,逐句确认诉求,实现“零误差”对话。
经多轮协商,双方以4500元达成和解。该方案既保障刘阿姨权益,又缓解叶家负担,促成两个家庭握手言和。事后叶家专赠锦旗致谢,刘阿姨亦盛赞调解专业暖心。
初心如磐,书写基层治理新篇章
“调解工作虽无惊天动地之举,却能如春风化雨般滋润人心。”这是黄扬宁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调解室的信条。
展望未来,“黄扬宁调解工作室”将继续深耕“情·理·法”融合调解法,不断优化“一站式”服务平台效能,深化“心理+调解”双轨机制建设。以更高的专业标准、更优的调解服务,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奋力书写新时代人民调解工作温暖而坚实的崭新篇章。
中共深圳市委政法委员会
粤公网安备44030002006438号
粤ICP备150123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