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努力实现 “群众有所呼、政府有所应”
时间:2019-04-24  作者: 来源:南方日报

1.png

罗湖家园网讯: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独善其身”,到主动参与社区治理,从零开始学写项目书、组织项目路演,过去一年,深圳市罗湖区南湖街道渔邨社区的居民李丹萍多了个新身份:“小小志愿者快乐成长营”渔邨社区青少年优才计划项目的提案人。

2.png

“社区的老年人特别多,我想和邻居们一起为社区的老年人举办一些老年人关爱活动,但手上没钱怎么办?”“我觉得社区环境卫生差,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帮社区解决这个问题,但不知道要怎么做。”面对民们不断抛出的问题,渔邨社区党委书记、工作站站长李竞想到了一个解决方案:社区居民通过项目申请民生微实事资金,成立社区组织后通过实施项目扩大队伍规模和影响力。

“渔邨社区伙伴计划”由南湖街道民生微实事与汇丰社区伙伴计划共同出资,共同组建一个20万元的渔邨社区基金池,采取社区营造的思路,通过社区基金的方式,向居民、社会组织征集符合社区需求的提案。项目的多方参与推动渔邨社区慢慢走向熟人社区,形成有效的社区治理、良好的社区秩序。

渔邨社区的故事是罗湖居民利用民生微实事参与社区治理的一个缩影。从2015年开始,罗湖社区居民身边的小事、急事、难事有了快速解决的渠道,民生微实事让群众自主点菜,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推动辖区各类组织共融共促、互联互动,为社区居民提供有温度、有品质的精准化、精细化服务。

数据显示,从2015年底至2018年底,罗湖区共审议通过民生微实事项目5761个,总计金额超3.7亿元。其中2018年审议通过的项目数为2313个,总金额逾1.79亿元。据悉,罗湖今年将安排1.36亿元实施1300个民生微实事项目,通过具体举措解决基层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3年来民生微实事在罗湖全面开花

2018年,李丹萍和其他10位居民成为“渔邨社区伙伴计划”的提案人,经过提案优化,项目评审、中期、末期评估等几个月的锻炼,提案人和他们发起的社区组织对项目的理解更为深入,懂得了如何实施项目,把控项目时间,如何处理发票。

一开始提案人们的工作并不顺利,项目运作资金如何规范管理?请专家老师来指导需要多少经费?项目在各个阶段如何分配任务?大多数提案人的满腔热情却被提案书上的问题困住了步伐。

虽然有难度,但居民的热情跑赢了困难。“渔邨社区伙伴计划”项目负责人对社区组织开展线下一对一提案辅导,在项目负责人和居民的聊天记录中,有不少这样的对话:“宣传横幅和海报是不是也需要写出来?3次共600元一共有多少份礼品?”“项目优化真的让我学到了,下次再有这样的提案就不用了这么烧脑了,做过一次就有点小经验了。”

为了改善升渔邨社区三小场所营商环境,居民马德彪发起“美好社区联络员”项目,每周联络员们会走访三小门店,现场调查门店的安全隐患,形成一手调查问卷,项目覆盖了社区181家三小经营场所,服务超1000人次。李竞表示:“他们是政府链接辖区居民和三小门店经营业主之间的纽带和桥梁,逐步形成自下而上的民意上传机制,不断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和社区治理能力。”

2018年11月,“渔邨社区伙伴计划”成果展演在社区上演,12个项目负责人或“摆摊宣传”或走上舞台,现场向社区居民汇报工作成果,这场展演由李丹萍和另一位提案人共同发起,联动其他提案负责人,共同搭建起一个让渔邨社区居民检验提案成效的平台。

“以前是外来社会组织为主,社区组织为辅,伙伴计划激活了以往‘默默无闻’的社区组织,成为参与社区治理的主力军,一年来他们成长很快,有的组织还学会了自己造血,下一步希望居民多参与以服务类活动类为主的项目转向以工程类为主的项目,借助民生微实事的力量扩大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队伍。”李竞说。

这样的故事不止一个。在罗湖区南湖街道和平社区,民生微实事项目帮老旧小区进行公共设施“微改造”,补齐住宅小区短板;在罗湖区东门街道立新社区,民生微实事的资金在居民议事会的商讨决策下,开展了“小美赛”,让设计师走进社区与居民一起更新家园环境……

罗湖从2015年开始积极开展民生微实事工作,践行以基层民生需求为向导,以群众点菜、政府提供服务方式开展实施民生微实事项目,快速解决社区居民身边的小事、急事、难事,不断推动“幸福罗湖”建设。

3年来,民生微实事在罗湖全面开花、成效凸显。民政部“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验收组在验收罗湖实验区成果时,对民生微实事工作给予高度评价,验收评分在广东省5个实验区中名列前茅;2016年,在全市民生微实事项目抽检中,罗湖以97.6%的合格率排在第一。

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项目生成和实施机制

成绩的背后是一套日渐成熟的运作机制在发挥作用。自2015年底起,罗湖区民政局作为全区民生微实事工作的牵头单位,主要从优化程序设计、完善项目生成机制、强化指导督促等方面推进民生微实事工作。

2017年开始,罗湖区民政局以问题为导向,动态优化民生微实事项目程序,每年根据街道、社区反映的项目实施程序中出现的问题,逐年调整程序,修订操作指引。

最新的民生微实事程序3.0版本,为项目落地打造一条流畅的生产线。据了解,罗湖通过取消“社区第一书记审批”环节、开设突发应急抢险类项目“绿色通道”等措施,将审议环节进一步精简。服务类项目从产生到通过审议落地实施,最快仅需3周时间。

为用足、用尽、用好每个社区最高200万元的民生微实事资金,罗湖区民政局3年来不断完善项目生成机制,精准对接各方面、各层级项目需求。在2015年党政社群社区共治问需收集的5万余份居民需求基础上,以居委会为单位形成全区112个社区需求库,各社区需求库实行全年滚动问需,动态更新需求库。

2017年起,从街道层面组织开展项目对接会、优秀项目评选等扩大问需活动近1000场,为社会组织与社区需求“牵线搭桥”,超过200个社会组织参与,对接项目上千个,投入资金近千万元。与此同时,在各社区层面问需基础上,要求各街道“自上而下”的全面摸底调查,以两年跨度统筹资金使用,制定本街道民生微实事2017年—2018年跨年度项目规划,10个街道共计制定了2418个项目规划,涉及资金高达2.2亿元。

2018年,针对街道、社区层面项目问需的局限性,罗湖区民政局把民微问需延伸至区直部门如发改、住建、城管等部门,经调研后共计为全区新增项目117个,资金接近7000万元,形成部门和街道、社区条块联动的机制,最大化发挥民生微实事资金在填补短板的作用。

在完善项目推进程序基础的同时,如何压实项目推进责任,使得每个民生微实事项目及时落地、实施到位?3年来,罗湖区民政局通过建立常态化指导机制、月度通报约谈、绩效考核等措施,督促各街道及时推进项目落地、加快资金支付进度。此外,罗湖区民政局还定期对全区10个街道民生微实事工作情况进行年度绩效考核,从项目实施、社会效益、群众满意度等指标维度评估民生微实事项目实施情况。

优化程序设计、完善项目生成机制和强化指导督促形成完整的机制,涵盖项目实施前评估、项目实施进程的监督和实施后绩效考评。如何用好民生微实事项目,罗湖一直在探索社区治理新路径,不断破解基层治理各类矛盾问题,努力实现“群众有所呼、政府有所应”,有效增进民生福祉。

■案例

案例1

笋西社区:志愿者组织成为社区发展得力助手

在深圳市罗湖区笋岗街道笋西社区,一直以来社区内各个小区都有一批活跃的志愿者,同时党群服务中心、社区老年人协会以及社区舞蹈队等也都有自己的志愿者,志愿者重复率高,各组织间互动不足,无法有效地形成规模。

为整合社区志愿者资源,笋西社区开展民生微实事笋西社区志愿组织培育计划——笋西社区志愿者骨干技能培训小组项目,调动社区志愿者骨干(协会发起人),完成对社区志愿者服务的“聚能、增效”。

笋西志愿者协会是一支“精干”的队伍,改变过去的大范围无目的的志愿者招募方式,通过骨干志愿者推荐“1+N”的形式,完成协会的首批志愿者会员招募工作,最大程度地保证了成员的活跃度。针对志愿者骨干提出的需求,协会辅以相应的培训支持,给组织成员赋权,让组织成员实现从过去的被动参与者向活动组织者、参与者的转变。目前,协会初步形成包括“义美”文明组、“义邻”关爱组、“义能”服务组及“义联”文化组四个专业队伍的社区志愿者服务体系,他们将对社区建设等多个领域提供专项服务。

作为笋西志愿者互助服务平台,笋西志愿者协会需在倡导社区公众参与、合理有效的链接、整合社区资源等方面发挥作用。比如为志愿者参与社会服务的提供畅通渠道,夯实志愿者参与社会服务的基础,使社会志愿者服务队伍的数量、质量与结构适应社区发展需求,满足社会成员尤其是困难群体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

据了解,项目总体投入4.96万元,通过开展系列培育服务,实际受益人数60人,累计服务超过130余人,完成会员筛选招募60人,总服务600人次。笋西社区志愿者组织培育项目,通过资源整合、能力素质培养、自我表达提升等方式,加强社区志愿者参与社区建设,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氛围。

案例2

田贝社区:学习传统绣艺,培养社区绣娘

绣艺作为中国传统艺术行为,在历史的潮流中被逐渐遗忘。尤其是年轻一辈,在日常生活中基本接触不到针线,也没有机会欣赏到精湛的刺绣作品,对这类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较低。近年来,刺绣已成为许多服装中的重要元素,但熟练的绣娘数量却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在深圳市罗湖区笋岗街道田贝社区,民生微实事项目“居家绣娘养成·幸福家庭女性增值计划”将招募人员定位为女性低收入群体,包括下岗女工、大龄事业女性、全职妈妈,至少25名。以理论+实操方式向居民授课,教授社区居民湘绣、蜀绣、粤绣、苏绣等中国传统刺绣的背景文化,鉴别赏析及基本技法,理论紧跟实操,由导师引导居民学习使用绣艺工具,如珠绣、盘扣、装裱等作品任务,并独立完成相关作品,培养社区绣娘。

项目启动至今,社区居民体验了9次传统文化刺绣课堂,共有182人次的社区女性居民参与了学习。如今,丝巾、手提袋、衣服等都成了绣娘们创作的载体,居民在老师的引领下,一步步提升了刺绣水平,学会如何把学到的东西应用在生活中,比如给衣服或其它物品上点缀一些刺绣作品。在习得刺绣的同时,居民们的社交关系得到了改善,达成了邻里之间的互动,离社区和谐共融的目标更近了一步。

据悉,2018年,笋岗街道投入了1388万余元,共确立了169个项目,涵盖老旧小区环境提升、综合整治、文化传承、增能提升等多领域项目,打通了社区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解决了一大批居民关注度高、受益面广的小事、急事、难事,收获了辖区居民群众的好评。

案例3

渔邨社区:动员社会组织和居民参与社区治理

为了帮助贫困地区的同龄小朋友上学读书,深圳市罗湖区南湖街道渔邨社区“小小志愿者快乐成长营”的35名小志愿者们穿梭在社区的大街小巷,他们拿着爱心企业的捐赠品,对着路过的行人,甚至是街边店铺里的顾客和老板,大胆走上前,使出浑身解数,向陌生人介绍义卖的目的,讲解产品的特点,及义卖所得的去向。

最终活动共义卖出56件捐赠品,获得2313元。陪伴在孩子身边的志愿者表示:“活动帮孩子培养了爱心、沟通能力,相信会有更多家长愿意和孩子一同参与到活动中。”

“小小志愿者快乐成长营”爱心义卖扶贫助学是“渔邨社区伙伴计划”举办的社区公益活动之一。“渔邨社区伙伴计划”由南湖街道民生微实事与汇丰社区伙伴计划共同出资,组建社区基金池,以渔邨社区为试验区,开展社区党委与金融企业以及社会组织联合发起的创新公益跨界合作项目。其中南湖街道民生微实事向项目出资16.85万元资助金,汇丰银行出资14.16万元资助金。

“我们希望通过项目的实施,搭建社区建设平台,链接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事务治理中,共同解决社区问题,期待每个人生活在尊重、参与、分享的熟人社区中。”项目负责人介绍,项目旨在以社区基金的方式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提升社区建设投资总量,同时通过一系列社区公益提案征集、资助、能力建设等手段,在社区层面带来积极变化,并在过程中以项目实施为载体,培育孵化出一批立足社区需求、致力于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具有专业服务能力、动员社区居民参与的社区服务组织和社区自治项目品牌。

为指导居民学习如何规范化管理提案的财务及票据,“渔邨社区居民财务增能计划”开展了财务报销流程培训;为提升孩子分辨风险的能力,“渔邨社区儿童平安训练营项目”开展了“儿童平安训练营”和“安全教育讲座”……自2018年1月启动以来,“渔邨社区伙伴计划”共开展257场活动(平均1.4天开展一场活动),渔邨社区居民直接参与活动达4880人次,推动5个渔邨社区社会组织茁壮成长等19项产出。

“渔邨社区伙伴计划”采取社区营造的思路,通过社区基金的方式,向居民、社会组织征集符合社区需求的提案。提案分为“社区环境环保类”“社区文艺娱乐类”“社区志愿服务类”“弱势人群关爱类”“社区组织规范化建设类”五大类。提案中标后需参与中期评估和末期评估两场考试,评委们会对提案的财务、满意度、执行力等指标进行打分,根据打分结果,参与中期评估的12个提案,均全部通过末期评估。

“小小志愿者快乐成长营”项目面向社区招募小志愿者,组织志愿者们共同参与社区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共开展25次活动,服务人次达470人次,为社区构造一个和谐健康的亲子家庭氛围。据悉,目前已登记138名渔邨小志愿者,未来,“小小志愿者快乐成长营”会招募更多小志愿者继续在渔邨社区开设公益类活动,打造一个和谐美好的渔邨社区。

项目实施一年来,渔邨社区的邻里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有的居民说:“我感觉渔邨多了这么多活动,让我在活动中能够认识更多邻居,真好!”也有居民说:“当我们穿上舞蹈服站在舞台上,我们都觉得自己年轻了几十岁,谢谢渔邨社区有这么好的活动带给我们居民!”更有些居民说:“真的很希望明年你们还会在渔邨开展项目。”

“我们希望项目结项后,渔邨的社区社会组织能继续出力,为营造美好幸福的渔邨社区添砖加瓦。”李竞表示,“渔邨社区伙伴计划”在渔邨社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这一年,解决了社区问题,满足了居民需求,促进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社区营造,并为社区链接多方资源,突破治理瓶颈,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渔邨社区本土孵化的社会组织由一元向多元转变,由被服务者向参与者的转变。

■先进工作者

深圳市罗湖区民政局张恺怡:

担任民生微实事讲师,每年为十个街道“送课上门”

让深圳市罗湖区民政局工作人员张恺怡感到骄傲的是,2016年参与民生微实事工作以来,她见证了5700件罗湖民生微实事的成功立项办理。在这期间,她参与了罗湖区民生微实事项目制度顶层设计,在坚持“用足用尽用好民生微实事资金,及时高效解决百姓急难小事”的原则上,针对性地参与改革创新项目指引,创新区级项目申报制度,建立区级—街道—社区三级联动机制,拓宽项目范围,力图将民生微实事的流程在合法合规的情况下减至最优,促使项目尽快落地实施。

为了深入了解和倾听街道、社区的需求、困难和建议,张恺怡担任起民生微实事讲师,积极组织培训活动,做好业务指导及答疑解惑工作。每年张恺怡都会“送课上门”,为全区十个街道83个社区工作人员、各社会组织等进行民生微实事的业务讲解,从项目范围、项目申报流程、项目审议流程、项目监管等多个方面进行培训讲解,力求让社区工作人员更清楚民生微实事的意义,熟悉业务流程,加快工作进度,3年来共计培训超过500人次。

与此同时,她还指导社区工作人员合规做好民生微实事工作;参与社区居民议事会制度设计,制定社区居民议事会权力清单,参与罗湖区第一届、第二届社区居民议事会选举工作;参与设计罗湖区民生微实事绩效考核指标规程,参与社区抽检项目台账,在罗湖民生微实事工作中发光发热。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 祁觊 编辑 李慧


要闻

中共深圳市委政法委员会 粤公网安备44030002006438号 粤ICP备150123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