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八五”普法巡礼|深汕特别合作区打造“擂茶会”普法品牌 推动“法治+传统文化”深度融合
时间:2025-09-30  作者: 来源:深圳普法

在深圳市司法局、深圳市普法办公室的指导下,深汕特别合作区紧紧围绕“八五”普法规划,聚焦乡村民众法治需求创新打造“擂茶会”普法品牌,将法治宣传与本土擂茶民俗深度融合,构建起“茶香氤氲解民忧,法治浸润润心田”的基层治理新场景,让普法真正实现“活起来、动起来、实起来”,形成“知法于心、守法于行”的乡村法治新生态。

图片

自2022年启动以来

“擂茶会”普法活动已累计开展35场

吸引超7000人次参与

在这里,法律不再是晦涩难懂的条文,而是融入百姓生活、回应民生关切的生动实践,在轻松亲切的擂茶香气中,乡民们切身感受到法治的温度与脉动,逐步培养起大家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思维,在乡村中悄然形成“知法、懂法、用法、守法”的良好法治氛围,让法治精神在基层生根发芽。

那么,“擂茶会”普法

究竟是如何开展

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形式出新

擂茶普法“有滋有味”

01
需求导向,精准“上菜”

深汕特别合作区党政办联合村委会通过问卷、走访、面对面交流等方式,广泛征集群众对“民俗+普法”的建议,深入分析普法痛点、难点,找准民俗与普法的结合点,确定以“擂茶会”为载体的创新普法思路,推进乡村普法。

02
法治元素,融入民俗

在保留擂茶传统制作流程的同时,巧妙嵌入法律知识讲解。从“洗钵、炒料”到“擂茶、冲茶”,每个环节穿插解读婚姻家庭、土地权益、反家暴等村民关心的话题,生动解读相关法律条文。

03
趣味互动,轻松学法

举办“法治擂茶游园会”,通过“法律知识猜谜”“维权案例问答”等形式,让普法更轻松。现场组织村民以小组为单位参与擂茶制作,在协作中讨论法治话题,大大激发了村民的学法兴趣。

图片

力量汇聚

法律服务“下沉到村”

01
部门联动,送法下基层

整合法院、公安、禁毒办等部门资源,依托村妇联摸排需求,统筹各部门专业资源,形成“按需供给”的普法服务模式。还邀请律师现场解答法律疑问,人民调解员开展纠纷调解,禁毒社工普及禁毒知识,实现“一站式”法律服务下沉乡村。

02
专业服务,面对面解惑

每场“擂茶会”均设置“法律咨询台”,由专业律师提供一对一服务,重点回应乡民关于婚姻家事、土地承包、宅基地等高频问题,同步配备人民调解员开展“茶桌调解”,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03
内容定制,普法更有效

根据不同村落、社区特点调整普法重点,在农业村聚焦《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等,以“案例分享+现场答疑”提升针对性。结合普法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反家暴、禁毒等主题擂茶会,让普法更具实效性。

图片

乡村共治

法治宣传“到人到家”

01
盘活资源,普法就在“家门口”

活用村文化中心、闲置祠堂、法治广场等空间,打造“擂茶普法驿站”,设置法治图书角、宣传栏,让村民方便参与、随时学法。

02
培育“她力量”,普法更走心

选拔村内法律素养较高、基层工作经验较丰富的妇女骨干作为“擂茶普法巾帼带头人”,定期开展妇女议事会,引导其组织村民自发举办擂茶普法活动,鼓励村民在家庭院落、村头巷尾组织“邻里擂茶会”,形成“群众参与、社会协同”的普法新格局。

03
线上线下,普法传播“不断线”

线下发放资料、现场咨询,线上通过“深汕妇联”公众号推送活动报道和法律知识,实现“一次活动、多维传播”,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

图片

成效显著

法治新风渐入人心

“擂茶会”普法品牌实施以来,取得了扎实成效。通过将法治宣传与擂茶民俗深度融合,跨部门联动机制优化普法资源的配置,不仅打破了传统普法的刻板印象,显著提升了乡村民众对法律知识的接受度和参与度,更让专业力量下沉,使得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一站式”法律服务,营造乡村良好的“知法、懂法、用法、守法”氛围。通过培育巾帼“带头人”、盘活闲置资源,激发了群众自我管理、自主学法的内生动力,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群众参与、法治共建”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下一步,深汕特别合作区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宣传教育法》,持续探索“法治+传统文化”的创新路径,进一步挖掘本地特色文化资源,打造更贴近乡村实际的普法特色品牌。推动建立常态化跨部门协作机制,同时加强基层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队伍培养,并借助数字化手段分析需求、优化服务,全面提升普法工作的智能化、长效化水平,让法治宣传真正扎根乡村、惠及于民。

要闻

中共深圳市委政法委员会 粤公网安备44030002006438号 粤ICP备150123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