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当孩子们还在整理书包时,有一群人已率先坐在了“法治课堂”的第一排。
“教育工作者是未成年人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让我们携手筑牢安全屏障,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清朗的法治阳光下,走向安全而光明的未来。”
8月26日上午,坪山实验学校报告厅内,一场别开生面的“法治第一课”正在开展。与以往不同的是,这堂课专门为全区中小学、幼儿园的校(园)长量身定制。坪山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王作洲走上讲台,以“筑牢法治防线 校准青春航向——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为主题,为校园负责人带来一堂深刻又实用的法治专题讲座。
这不仅是一堂特别的普法课,更是一次精准的法治赋能。校(园)长是校园治理体系中的“关键少数”,他们是校园法治建设的第一责任人,他们的法治意识、研判能力和责任担当,直接决定着校园法治建设的深度与广度。坪山法院将全区校(园)长集中作为普法对象,正是希望将法治的种子更深地埋入校园治理的土壤。
“校园不是‘法外之地’,孩子的行为也有法律边界。”王作洲以案释法,从一起校园欺凌事件切入,逐步揭示未成年人不良行为背后的法律逻辑与现实后果。他系统阐释了新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中涉未成年人条款的重大变化,明确指出立法理念正从单纯的“免责保护”转向“责任与教育并重”,校方也应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治”。
“未成年人的负面行为往往有一条清晰的演变路径——从不良行为,到违法,再到犯罪。”王作洲结合三起真实案例,通过剧情还原、法条对接与判决解读,层层剖析,帮助校长们清晰辨别不同类型行为的法律边界与学校责任。他强调,教育者必须早识别、早干预,才能真正守住校园法治底线。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是孩子法治航程中的灯塔。”王作洲从诱因分析到应对策略,提出了一系列扎实建议:强化法治教育与心理健康双线并行,建立“人防+技防”“家校+司法”等多维联防机制,呼吁用法治思维重塑师生关系、家校协同。他坚定而恳切的语言,仿佛一束明亮而不刺眼的光,照进每一位听众的思考中。
“以前总觉得依法治校就是‘不体罚’,今天才明白,从早期干预不良行为到建立心理疏导机制,都是法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一位校长在课后这样感慨。这堂课,恰似开学前夕一场及时的秋雨,悄然润泽了校园管理的土壤,唤醒了更深层的法治意识。
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场讲座让我们深刻认识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不是一家单位的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形成合力。下一步,我们将联合法院深化‘法治副校长’工作机制,把司法智慧转化为治校良方,让每所学校都成为孩子们安全成长的港湾。”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以法护苗,静待参天。这堂以校(园)长为对象的法治课,不仅强化了教师群体的法治观念,也为新学期的开始注入了庄严而温暖的底色。下一步,坪山法院将继续创新送法进校园形式,与教育系统紧密协作,共同撑起一片更加明朗、更有温度的法治蓝天。
新学期已正式启航,法治的第一课,正是郑重写给成长的一封信。
中共深圳市委政法委员会
粤公网安备44030002006438号
粤ICP备150123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