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国林,浙江杭州人,现任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中院”)立案庭副庭长。
2002年从西南政法大学毕业后便进入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法院工作,2010年1月通过遴选来到深圳中院,无论是在基层法院还是中级法院,唐国林都表现出了超强的案件审判能力和调解能力,他是高效结案的办案能手,连续6年结案列全庭前列;他是同事眼中的调解高手,7年二审民事案件调解数和调解率一直保持着最高记录;他投身全市法院多元化纠纷化解机制作出重要贡献,堪称新时代法院“排头兵”。
他还是深圳中院资深民事审判法官,因为工作出色,曾三次荣立三等功,一次荣立二等功,一次荣立一等功,起草过十几项重大调研课题,并参与出版过法律专业书籍。
担任法官16年来,唐国林审理的案件覆盖了民事、刑事、商事、立案、执行等多个领域。
来到深圳中院后,他把多年的基层经验进行总结与扩展,希望能从法官办案效率方面寻求突破。
“审判民事案件往往很耗时,所以我一直在摸索怎么样把法官从费时费力的工作状态中解脱出来。”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谈及如何成为“高效法官”的杰出代表,唐国林说有两个武器法官是必备的:
第一个武器是科学,他将法学、心理学、博弈论、社会学的学科知识融入到审判实践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效率。其次,把案件类型化,例如将离婚案、民间借贷案、医疗事故案件等一一归类,以备下次遇到同类案件时可以参照。
在唐国林看来,法官只有专业化才能高效化。
“案件类型化,许多意见得到归类之后,案件的处理就事半功倍,这就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第二个武器则是进行时间管理,培养好的习惯。在唐国林看来,要想工作做得有理有条还得取决于你如何进行时间管理。
他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了“德鲁克式工作表”,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合理筛选工作类型、工作层级、工作优先度。在工作之余,唐国林还报读管理学课程,多渠道吸收知识。
“大量工作在有效时间内解决了,我们才有心情来啜茗工作的乐趣,才有时间去总结提高。”
实践证明,付出总是会有回报,在2010年至2014年期间连续五年里,唐国林加权结案数位列全庭第一,连续五年年终考核优秀,成为法院高效法官的突出典型。
8年扎根基层、8年投身中院,唐国林办案数量一直名列前茅,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调解成绩特别突出,总是能让群众心服口服,撤诉息访。
他将多年的调解经验总结并创作了“调解十八招”,受到广泛流传。只要疑难杂案到了唐国林手里,总能法情相融把一个个一触即发的矛盾纠纷处理得干净利落。
2011年“新疆玉石案”,案件备受关注又恰逢世界大运会开幕前夕,新疆籍维吾尔族当事人声称要以过激方式进行信访。
作为主审法官的唐国林在市政法委和法院各级领导的指导下,积极与当事人沟通并巧妙引导,最终促使当事人在大运会闭幕前达成和解协议,并在2011年8月20日主动执行完毕,为大运会的顺利举办消除了一个极端信访隐患。
对于唐国林来说,调解案件需要解“法结”,但更重要的是解“心结”。离婚案件在唐国林担任民庭法官时十分常见,为让濒临破裂的家庭破镜重圆,唐国林也下足了功夫,特别是在自创“调解十八招”后,唐国林将心理学融入到调解中,办案效率提上来了调解也胜券在握了。
2013年,一个离婚案件到了唐国林手上。案件妻子因丈夫常年外出工作,按捺不住寂寞而出轨,丈夫发现后与妻子产生争执并要求离婚,一审法院判决离婚,但妻子不同意,于是上诉。
在谈判阶段,夫妻双方各执一词,甚至打断对方说话,但却会情不自禁回忆起夫妻之间的美好往事。唐国林抓住这个关键点并翻阅了心理学书籍,想从心理学的角度入手,寻找双方弱点,再进一步调解。
“按照谈判心理学的角度,这对夫妻双方的心里是非常脆弱的,立场也很不坚定,结果是可以变更的。”
有了理论支撑后,唐国林对这个案件也非常有信心。
考虑到女方很后悔并想挽回这段感情,唐国林给女方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每天给丈夫写一封电子邮件,二是组织亲子活动。女方照做,令唐国林没想到的是女方还是位文青,颇有文采,在信中畅谈对人生、对婚姻的感受并将美好的往事流露于字里行间。此外,她还主动组织亲子活动,例如拍摄亲子照、亲子户外游等等。仅仅过了两个星期,男方就表明要给妻子一个机会,同意不离婚并撤诉。
“这个案件告诉我们,你找到了当事人性格中的特点,你的工作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卓有成效。”
的确,民生案件有小有大,但每种事件都可以透过问题看本质,只有对症下药,动之以情,晓知以理,才能解百姓心里“疙瘩”。
“法官办的不光是案件,还是别人的人生。”为让双方从积怨已久到握手言和,唐国林需要循序善诱的引导。在中院民庭工作的7年间,唐国林二审民事案件调解率维持在60%以上,调解数和调解率一直保持着该庭的最高记录。
自2010年到深圳中院后,唐国林一直都在民庭工作。2017年,他升任立案庭副庭长,主抓两级法院的多元化调解工作,并携手同事将调解工作搬上信息化平台。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唐国林结合自己的调解经验,探索从制度上提高全市法院调解的成功率。在他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深圳法院先后出台了《诉调对接工作流程》、《调解员调解工作流程》等一系列规范,制度化指导调解工作;自主开发多元化调解信息平台——深融平台,实现了网上立案、在线调解、在线司法确认、类案推送等功能,调解员和当事人足不出户,即可在线视频完成调解;依托社会综合治理的网格化模式,逐步在全市各街道,社区建立了在线司法确认室,实现人民调解与司法确认无缝衔接,调解文书可当场送达,用时由1天缩短至半小时,实现人民调解与司法确认高效对接。
从一个人的高效带动整个调解机制的高效,整个过程唐国林都是主要对接人,其中的付出自不多言,但收获确是扎实厚重。
短短一年多时间,深圳法院已形成了多元化调解的专业化、信息化、网格化、集约化、市场化。截至2018年10月1日,深圳两级法院共发展了调解组织124家,专业调解员1900余名。2018年1月1日至10月1日,全市共有9万多宗案件纳入了多元化调解,调解成功的有2万多宗,比例超过了25%。
为践行习近平主席“让百姓少跑腿,让信息多跑路”的指示,深圳中院创新了工作机制,实行“JEC"模式,唐国林挑起重任成为法库电子卷宗平台和深融多元化平台的那个"J”。
作为一名资深法官,唐国林了解法官的需求,知道哪些功能需要改进,但也遇到巨大挑战。“文科出生的我从法官跨界参与信息化建设,难度很大,除了技术上的障碍,还有观念上的更新。”为此,唐国林还经常跑去各种展会学习,了解市场需求以及技术知识。
功夫不负有心人,唐国林通过无数次与技术人员对接后取得了很多具有实用性的成果,实现了让当事人可以少跑路。
例如,他引入的通过阿里旺旺送达法律文书,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与网购相关纠纷的送达难题,其次,推动在互联网上部署电子卷宗,设置当事人阅卷目录,可以让当事人通过互联网提交资料,阅览资料,这就能逐步把平台建设成证据中心。
此外,唐国林还把调解平台推向外网后,调解员无需再挤用法院的办公室,可以在自己家里或办公室里组织调解,这样就可以把调解员的数量无限扩充。
中共深圳市委政法委员会
粤公网安备44030002006438号
粤ICP备150123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