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法官妈妈+司法人 陈海仪的三个身份
时间:2019-01-16  作者:朱宁宁 来源:法制网


图片32.png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少年家事审判庭庭长陈海仪

□ 法制网记者 朱宁宁

这是一封从北京人民大会堂邮局寄出的纪念封。邮戳上的日期是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次日,2018年3月6日。

这也是一封特殊的纪念封。纪念封上,写着这样一段话:“你已经长大成人了,你要谨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祖国需要好好的你一起去建设和保护。”落款是“陈法官于两会期间”。

寄信的人,也就是这位落款人“陈法官”,正是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少年家事审判庭庭长陈海仪。收到这封纪念封的,则是正在少管所服刑的孩子小林(化名)。

这封纪念封的背后,是陈海仪与一名少年犯之间的感人故事。

法官妈妈

22年的职业生涯中,审判了4000多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帮教过上千名少年犯且出狱后无一重新犯罪,还有30多人考上大学,陈海仪因此被众多少年犯称为“法官妈妈”。

新当选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后,陈海仪第一次参加全国人大会议就买了500多个纪念封从北京发往各地。每一个她帮教过的或接触过的孩子,尤其是许多即将从少管所里出去的孩子,都得到了这样一个纪念封。小林虽然还有一段时间才能走出少管所,但也收到了陈海仪寄来的纪念封。

小林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异了,获得抚养权的爸爸一直在外打工,还组建了新的家庭。而在奶奶身边长大的小林,就这样成为了留守儿童,与父亲的关系十分紧张,亲情淡漠。慢慢地,小林开始变得很叛逆,甚至离家出走。而在社会上还无法自食其力的他,很快被人利用引诱,开始有了盗窃行为,直至被抓。案件的主审法官,正是陈海仪。

接到了这封特殊的来信,小林非常感动,甚至还主动给他爸爸打了电话,又写了信,说收到了陈海仪从北京邮寄过来的两会纪念封。得知此事的小林爸爸也很激动,给陈海仪打来电话,说在电视上看到了参加人大会议的她,还看到她作为代表在团组会上发言。

做了20多年少年家事法庭的法官,陈海仪知道,小林的问题主要在于家庭关系的缺失。所以,想让孩子顺利重新回归社会、回归家庭,开始信任父亲继母,才是关键。为此,陈海仪在少管所举行的与父母融合的教育活动中,纳入了小林父子俩。活动中,小林表现很出色,还明确说,出所之后,一定第一时间跟爸爸联系,并一起去看望家乡的奶奶。

出所那天,恰逢中秋之前,陈海仪特意穿了一身红色的衣服,跟小林的爸爸和继母一起去少管所接他。贴心的陈海仪还为小林准备了月饼以及一些广州特产。

从少管所走出来的小林,什么都没有带,唯独就带了这封纪念封。除此之外,凭借在少管所里的勤恳工作,他还有一笔挺丰厚的收入。见到了爸爸后,小林什么也没说,就把这笔钱全部塞到了爸爸手中,一家三口当场抱头痛哭。

小林是因为盗窃行为进了少管所,陈海仪还特别为他准备了一只招财猫玩偶作为礼物。她告诉小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要靠自己的能力和付出,通过正当的途径获得收入。”

就这样,小林被顺利接回老家。时至今日,陈海仪跟小林每个月都通过电话、信件等保持联系进行沟通。

司法人

陈海仪所在的少年家事审判庭,除了审理未成年人案件之外,还审理很多家事案件。当选人大代表之后,陈海仪将代表身份与家事审判工作进行了融合,产生了“1+1>2”的效果,这种效果直接让今年已经90多岁罗老汉成为了受益者。

罗老汉是广州郊区某村老支书,也算是个文化人。年轻的时候,他先收养了一个女儿,后来又收养了一个儿子。一儿一女的日子转眼过了几十年,子女也都各自成家立业。如今,女儿已经50多岁,儿子也将近50岁了。而罗老汉却要求解除与儿子的收养关系,把儿子告上了法庭。起因就是这些年来,一直都是嫁在本村的女儿在身边照顾二老,儿子搬去镇上后基本对父母不闻不问,还开始惦记上老人名下的房和地等财产。这让老人家非常伤心,也让一直照顾父母的女儿心生不满,一家人开始产生矛盾并不断升级。一怒之下,老人家将儿子告上法庭,打算断绝与儿子的父子关系。

正所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罗老汉、女儿、儿子都有些固执,所以调解工作基本没法进行。一审法院判决驳回了罗老汉要求解除收养关系的请求。老人家不服,提出了上诉。于是,去年9月,这个案子就到了陈海仪所在的广州市中院。

看完案卷,审了这么多年家事案件的陈海仪也觉得十分棘手。其实,这个案子如果简单地处理维持原判并非不可以。但是,鉴于老支书一家的事情在当地闹得沸沸扬扬,如果处理不好,不但影响罗老汉一家人今后的生活,还会让村里其他人对案件处理结果产生不理解和不满意。

作为一名司法人,其身上的社会责任感,促使陈海仪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深思熟虑后,陈海仪启动了罗老汉一家的家庭关系修复之路。她联系当地妇联、双方代理律师等,一起来修复父子关系。面对有些固执的老人,陈海仪更是做足功课,前期准备工作就长达大半个月,走访约谈又谈了半个月。调解当天,她在村里花了整整一天时间,回到广州市区时天都黑了。

大家的努力没有白费,最终,罗老汉儿子认识到错误,老人和女儿也谅解了他。双方握手言和,这让陈海仪很欣慰。

人大代表

自从去年3月第一次参加全国人大会议后,陈海仪变得比以前更忙了。从去年4月开始,陈海仪广泛开展宣讲活动,范围覆盖广州市大中小学校、中职、工读学校、基层法院、公安机关、未成年犯管教所、社区等。截至去年11月底,陈海仪共计进行宣讲27场次,受众包括学生、家长、老师、社区居民、公安人员、少年犯等近万人。

在每次宣讲中,陈海仪都结合讲课,征求对未成年人保护以及预防犯罪方面的意见建议。收集到这些建议后,又结合少年家事司法综治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在提出的关于建立青少年大数据平台以及关注未成年人被性侵情况的建议基础上,形成了相关调研报告。与此同时,陈海仪还及时对全国人大常委会、最高人民法院、省人大、省法院修订的法律法规草案,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意见。尤其是与未成年人息息相关的规定,结合国家的青少年政策以及司法实践中青少年存在的家庭、学校、社会问题提出很多有质量的建议。

就在上月底,陈海仪列席了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会议期间,她又针对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提出了一个建议:增加在国家层面设立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具体办事机构设在政府部门的规定。“一直以来,法律实施缺乏明确的统一领导协调机构,具体办事部门为群团组织,造成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群龙无首,无法形成合力;政出多门,责任边界不清,资源重复投入;日常管理工作难以到位,出现问题时容易推诿扯皮。所以,我建议在修法时要注意解决这些问题。”

谈到未来的履职方向,陈海仪很明确地说,关注未成年人尤其是司法保护方面,将是她履职的重点。“我一直呼吁,不能因案件数量下降就取消少年法庭。出发点在于,一个国家如果不高度重视少年儿童,她的前途未来将是缺乏安全感和原动力的。” 

作为一名在广州法院系统成长起来的少年家事法官,陈海仪在基层法院从事一线审判工作已22年。关于少年司法的未来发展之路,一直是她最为关注的。

“我希望有科学的顶层设计,但目前少年法庭独立机构设置情况前景不容乐观。”陈海仪认为,如果单纯从案件审理数量来考察少年审判法官,是片面的。她希望借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修法时机,能出台内部绩效评价体系,让公众了解少年司法人的工作状态。

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陈海仪将再次以一名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走进人民大会堂。相信那时的她,可以更好地将人大代表、法官妈妈、少年司法人这三个身份融为一体。


要闻

中共深圳市委政法委员会 粤公网安备44030002006438号 粤ICP备150123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