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全时立案、大数据智能预判、屏幕电子签名、AI法官答疑、区块链锁定证据、跨境全球庭审、判决文书自动生成……这些超炫的审判新技术,在刚满周岁的北京互联网法院已成为常规操作。
2018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决议增设北京互联网法院,同年9月9日,北京互联网法院正式挂牌成立。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改变了传统审判模式,极大提升了审判质效。不过,在北京互联网法院院长张雯眼中,技术应用只是基础,身居互联网发展之都,北京互联网法院将更多聚焦于行业的规范与发展。“一年来,我们通过公正审理新型互联网案件,及时总结研究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公正裁判引导和规范网络行为,不断强化与新型调解组织体系的良性互动,共同探索提升网络空间综合治理能力,形成北京互联网法院独特的新模式、新经验。”
直面行业标准空白
短视频是否可以构成类电作品?北京互联网法院成立后的首案,就是回答这样一个颇具争议的行业标准问题。
原告抖音公司称,百度在线公司、百度网讯公司两被告未经许可,就将抖音平台里的短视频放到自己平台上播放并提供下载服务,侵犯了原告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百度一方则反驳,涉案短视频根本就不构成我国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
汇聚了北京法院系统诸多知识产权和涉互联网案件审判专业法官的北京互联网法院经过认真审理和研究,以一纸判决做出正面回答——涉案短视频具备著作权法的独创性要求,构成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此案入选2018年中国法院十大知识产权案件和中国十大传媒法事例。
以此为开端,微信红包聊天气泡案、微信表情包案、延时摄影著作权案等一系列涉及相关创作是否受著作权法保护的问题出现。北京互联网法院副院长姜颖说,这些涉案创作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流动与传播的不断更新,均体现了制作者的个性化表达,确认其属于作品,传递出鼓励创新、创业的司法态度。
今年5月23日,全国首例网络暗刷流量案在北京互联网法院一审宣判,审判长张雯宣读判决书,认定以暗刷流量交易为目的而订立的合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违背公序良俗,当然无效。社会评价此判决“一字一句,皆为担当”。
此前不久,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理的“教科书式老赖”侵犯名誉权案,以明确网络侵权行为过错责任的判断标准为基础,进一步划定网络言论自由的合理边界,对平衡自媒体时代言论自由与名誉权保护进行了有益探索。这一判决被媒体称为“教科书式判决”。
做行业法治建设的教科书,对于北京互联网法院来说算是应有之意。张雯告诉记者,北京互联网法院定位为互联网司法的孵化器、试验田,就是要通过加大标准案例培育力度,及时发现、总结重大疑难复杂新类型互联网案件的办理经验和法律规则,从网络空间综合治理角度提出有针对性、有价值的意见建议。
一年来,北京互联网法院梳理裁判规则30多条,向北京市版权局、市场监管局、公安局以及部分平台公司发出多份司法建议,推动互联网发展规则树立作用凸显。
构建新型调解体系
北京互联网法院成立一年来,一审服判息诉率达到98.3%,裁判自动履行率为98%,近八成诉讼主体位于非北京区域,北京互联网法院正成为全国网上纠纷解决的优选地。
“这既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压力。”北京互联网法院立案庭庭长赵长新说,今年前8个月,全院新收案件已逾3万件,预计全年将超过5万件,收案数量高速增长。有效回应行业旺盛的司法需求,有序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单靠法院显然远远不够。
3月6日,北京互联网法院诉前人民调解委员会、诉调对接中心成立,迈出打造线上“枫桥经验”北e版的第一步。目前,阿里巴巴、新浪、京东、360等13家电商平台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中国互联网协会调解中心、北京赛智知识产权调解中心(以下简称赛智调解中心)、北京版权局调解中心等16家行业调解组织以及52名具有互联网技术应用能力和法律知识的专业律师均已加盟,共同形成北京互联网法院“四位一体”的新型调解组织体系。
北京互联网法院已经成了赛智调解中心副主任吴丹的第二办公区,带领和指导调解员参与法院线上和线下的诉前调解工作,参与法院对于其所在行业的类案分析研讨,是他工作的主要内容。
今年以来,一家以网络图片销售为主营业务的视觉公司作为原告的案件占到北京互联网法院收案数的10%。赵长新意识到,这是企业或行业运营中出了问题。经过认真调研,法院组织了专门座谈会,邀请这家视觉公司以及赛智调解中心共同参与。面对经营者的困局,法院、行业调解组织和企业三方共同商议,确定了诉前调解的实施方案。
座谈会后,视觉公司不再一味申请立案,尝试将维权事项提交赛智调解中心申请调解,赛智调解中心的专业性很快得到企业认可。一个多月后,北京互联网法院的立案平台再没有收到这家视觉公司的立案申请。
吴丹告诉记者,虽然案子直接到了调解中心,但法院对案件的追踪研判并未停止。通过法院的“e调解平台”,法院与调解组织间实现案卷材料网上移转、调解结果网上确认、调解卷宗网上生成,法院实时追踪案件调解进展,对调解员把握不准的涉法问题予以指导,也会对发现的行业共性问题展开联合研判。
在法院和调解组织的共同努力下,一种全新的补授权模式获得图片行业的广泛认可。今年7月,由北京互联网法院、相关调解组织牵头召开的座谈会,有效促进了广电部门推进IPTV领域相关应用的定性工作。
通过内外联动,引入多方调解力量,截至目前,北京互联网法院调解案件29728件,100%在线上进行,调解成功率23.9%,多元调解化解案件占比22%。
破解维权核心难题
打官司就是拼证据,在涉互联网案件中更是如此。然而,由于电子数据证据具有易改无痕、难以固定、易变性强等特点,取证难、认证难、费用高一直以来都是涉互联网案件面临的核心问题。
如何破解?北京互联网法院的答案是借助天平链司法区块链平台。北京互联网法院副院长佘贵清解释说,这一平台由法院主导建设,为各类互联网应用提供电子数据的存证服务。存入天平链的各类电子数据都可获得存证编号,企业诉讼举证时只需要提交存证编号,平台就可自动验证相关电子数据的完整性、存证时间,速度极快。
2018年10月,北京互联网法院首案——抖音案开庭。开庭前,原告需要对涉案短视频的权属、在线侵权情况进行取证。原告代理人起初担心天平链取证方式是否有效,开庭时,法官借助天平链几分钟就查明了事实,打消了他的疑虑。
如今,北京互联网法院天平链已完成跨链接入节点18个,完成版权、著作权、互联网金融等9类25个应用节点数据对接,上链数据696万余条,跨链存证数据上千万条,形成较为完整的生态体系。
记者了解到,像天平链这样的高科技,北京互联网法院比比皆是。
6月27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在线智慧诉讼服务中心正式上线,AI虚拟法官导诉、微信小程序“移动微法院”、淘宝“诉服旗舰店”……北京互联网法院在全流程在线审判基础上建设一体化、全流程、全网络诉讼服务平台。如今,从立案、调解、缴费、开庭、送达直至申请执行、查阅卷宗,北京互联网法院实现全部流程在线进行,不受时间地点限制。
在北京互联网法院参与庭审的当事人中,年龄最大的年过八旬,老人在手机端通过AI法官的指导立案,包括庭审在内的整个诉讼过程全部在手机上完成。当事人参与在线庭审,并不总是端坐电脑前,不少人在出租车、酒店等地开过庭。
北京互联网法院“24小时不打烊”的诉讼服务品牌越发响亮,让司法温度触网可及的承诺渐成现实。一年来,全院电子诉讼平台总访问量超过4500万人次,立案申请100%在线提交,在线庭审率达99.1%,庭审平均用时37分钟,平均审理期限40天,裁判文书电子送达率达95.6%。
“不论是技术服务还是诉源治理,都希望互联网行业在法院系统的积极参与下,能够在法治化的轨道上因规范而专注,因规范而更加充满活力。”张雯说,这种司法与行业的良性互动,将成为北京互联网法院继续努力与发展的方向。
中共深圳市委政法委员会
粤公网安备44030002006438号
粤ICP备150123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