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对共建单位到筑梦红色家园开展义诊活动。
光明区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新模式,通过不断织密基层组织体系,推动基层党组织更加精准高效地连接各方资源,实现多方参与、多级联动,全面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共同体。
支部建到家门口,党员就在群众中
“看到了‘红马甲’,我心里暖融融的,特别舒心。”家住公明街道宏发上域小区的老杨赞叹道。不久前,老杨的车在小区被堵住了出不来,一名身穿红马甲的同志第一时间通过物业联系上了车主,为老杨解决了问题,老杨也准时把小孩送到学校。原来,有那么一支“红马甲”走进大家的生活,他们不但亮身份、亮承诺,还身穿红马甲忙碌在群众身边,几乎每周都有形式各样的活动,在丰富小区公共生活的同时为群众解决大事小事疑难事,也融洽了居民关系。
据了解,今年以来,公明街道在全市首创“把支部建在家门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模式,通过搭建“5个社区党委—16个片区党总支—335个网格党支部”三级组织体系,将社区党员、机关党员、两新组织党员、离退休党员、流动党员等1925名“五员”全部纳入网格党支部管理,为群众提供决策咨询、问题处理、应急救助等上门服务。
“群众有需要,党员在身边”。小区不仅仅提供常规的物业管理,群众的各类诉求都可以通过小区党支部解决。党员为群众解决问题,获得了群众的信任,群众看到了党员“红马甲”就像看到了“红色管家”,大事小事都可以找他们解决,小区人居环境日趋改善,居民的“幸福指数”也不断攀升。在党员“红马甲”的带动下,热心居民纷纷参与进来,呈现出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景象。宏发上域小区党支部是光明区社区党建网格化的一个缩影,同时,其他各领域的网格党建实践,也在进行着生动演绎。
玉塘街道“筑梦?红色家园”建在11万余平方米的城市更新项目上,是全省首家建筑工地党群服务中心。依托该阵地建立的红色家园党支部,既是吸纳驻地28名流动党员成立的流动党员党支部,又是精准服务建筑工人的组织核心。党支部向上级争取资源在红色家园建设“健体康复站”,与附近社康中心、专科医院等党组织结对,定期组织驻点义诊、健康教育宣导、医疗保健等服务送到工地。市、区、街道各级单位,各领域党组织、群团组织、社会团体等各类组织,与红色家园结对共建,真正打破城市基层党建的条块壁垒,建立以块为主、条块融合的工作纽带,真正实现“扁平化”联建共建。
目前,全区已建立386个这样形形色色的网格党支部,遍布光明区社区基层,成为一座座党旗高高飘扬的战斗堡垒。
这些网格党支部的建立,都缘起于2019年以来,光明区委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改革的探索实践。在此之前,社会治理中存在的点多线长面广、群众诉求“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党组织领导城市基层治理的组织力偏弱,条块分割严重等现象,也是困扰光明区城市基层治理的难点、堵点问题。正在全力推进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光明区委,同样坚持“一流的城市要有一流的治理”,提出要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模式,着力构建与发展定位相匹配的现代化治理体系。这次改革的主要特点是以网格化、区域化党建重新解构、整合基层党组织体系,以“全域党建”理念,把城市街道社区与单位、行业及各领域党建有效联接起来、融合起来,将各类资源力量聚集起来、调动起来。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更多资源管理服务放到社区”讲话精神的生动实践,又是破解基层党组织条块分割、各自为战问题,不断优化和延伸城市末梢治理的有力举措。
力量沉到基层,资源汇聚基层
党组织体系建好建强后,下一步就是推动各类资源力量下沉,以基层党组织为渠道落实到位,确保社区党组织有资源有能力为群众服务。
“楼下商铺音响吵得厉害,你能不能帮忙协商一下?”“小区巷道积水了,你能不能来看看?”对光明区马田街道根竹园社区网格员小张来说,接到类似的群众诉求已经习以为常。作为一名网格党员,同时又是网格治理队员,每天他都行走在自己的网格中。虽然忙于处理群众中的大小事务,但是小张的心情很舒畅,因为现在治理队伍都下沉到社区,实现微小事件现场办、较大事件实时调度办,响应群众诉求的效率大大提高,再也没有“看到了办不了”那种“堵得慌”的感觉,与群众的关系也更加密切了。
像小张这样的治理队员,光明区还有2200余名。今年以来,光明区在街道试点整合街道政法、执法、应急、市政等行政管理力量下沉社区,建立社区治理中队,同步下沉政策资金和项目资源,建立事项清单目录,形成制度化约束,确保权、责、费、人对应,形成由街道统一指挥,社区协调配合,网格考核反馈的工作机制。治理队伍以块为主、联勤联动,让社区基层的巡查和治理再也没有“空档期”,真正做到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在一线指挥战斗、解决问题。
“过去有问题找政府都要跑好几个部门,现在很多事情都很快能得到专业的帮助指导,党和政府把服务送到老百姓家门口了”。结合网格党建工作,公明街道在5个社区分别设立“民情诊所”,实现居民群众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管。同时,整合社会各类资源力量,联合社会组织挖掘、培训辖区的热心人士和专业人才组建“家庭顾问团”,充分发挥“党员+社区贤能之士”的作用,为辖区居民提供服务。
“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面对这一现实,光明区首创打造群众身边的诉求服务大厅,在全区搭建了220个群众诉求服务大厅(站),一站式解决群众诉求,一揽子提供群众服务,一体化守护社会平安,坚持“平常不打扰,需要在身边”,实现诉求服务在身边,矛盾化解在源头,问题处理在基层。
让哨声响在一线、力量沉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一名社区党委书记说,“通过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现在我们不用吹哨,自己就能够把问题解决好。”据了解,今年以来累计受理矛盾纠纷5036宗,化解率达98%,其中94%实现在社区就地化解,群众上访批次和人次同比分别下降44%和57%,基本实现“诉求服务在身边、矛盾化解在源头、问题处理在基层”。
科技支撑 智慧治理
走进公明社区综合治理调度室,随着工作人员的点击操作实时联线,电子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张社区治理网地图,地图上有每一个执法队员的移动位置和巡逻轨迹。这是光明区创新打造的“智慧光明 统一分拨平台”,通过这一“群防群治可视化管理系统”,利用卫星定位、灵活组群等功能,利用执法记录仪一网查看队员工作轨迹,动态掌握队员总体分布。系统后台与执法记录仪实时视频对话,实时传送执法现场视频数据,确保后台指挥和其他队员同步掌握事件处理详情,就近调配人手精准治理,实现了巡办一条线,调度一张图,有效提高事件整治率。对于这种智慧化的执法方式,社区执法队员们认为很人性化,“我们现场执法情况能第一时间传回指挥部,现场的情况一目了然,如果遇到力量不足时,指挥部可以及时调配支援,提高效率。”
智慧治理不仅适用于治理事件处理,也被运用在了解决社区群众诉求矛盾。在公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一间办公室内,摆放着一台设置了摄像头的电子大屏幕。通过互联网,现场工作人员可以与法院进行联动作业,为当事人提供便捷的在线司法确认服务。现场工作人员肖朝东说:“以前,群众只要有大小纠纷都要走司法流程,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现在通过司法在线确认,极大地缩短了办理时间,现场也没有吵闹、紧张的气氛。”
据了解,这样的在线司法确认系统已经全覆盖建设到每一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以科技为支撑,建立的智慧网络已经全面融入到社区各项政务服务和党群服务中。
家住凤凰社区的社区居民王先生一向是各类党群服务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现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提前一周都会在网上发布预约公告,我们只需要通过手机预约就可以参加很多项活动,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前段时间参加光明小镇马拉松,通过党群服务中心的在线系统就很简单地完成了预约。”据悉,全区31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智慧党建”系统已实现党员登录使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上线运营、场地资源在线开放共享三个100%全覆盖,全年已累计发布服务活动6530余场次,开放场地资源420余个,在线预约4.5万人次。
李小姐急着办理社保业务,在社区网格党员的指引下,她来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24h“政务e站”,业务办理的速度让她倍感意外。“不用预约,不用排队,1分钟就把事办好了,没想到现在办事这么方便了”。24h“政务e站”是光明区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成果,可为居民提供户政、出入境、交警、社保、公积金等124项业务的24小时自助查询办理,实现社区服务事项“就近办”,政务服务事项“全天办”。
为了让群众“最多跑一次”,光明区还相继推出政务服务“容缺办理”“不见面审批”“全城通办”等多项改革举措。
通过用好科技的力量,实现了社区的智慧化管理,极大地提升了社区治理的效能。
(本栏文/图 陈俊杰 坋蔃)
中共深圳市委政法委员会
粤公网安备44030002006438号
粤ICP备150123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