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培:战友之间协同作战相互补位
时间:2020-03-17  作者: 来源:深圳特区报

W020200323371577756693.png

刘培

■ 深圳报业集团特派武汉记者 唐光明 何龙

3月16日,方舱医院已经休舱数日,但深圳第一批支援湖北应对新冠疫情医疗队队员医学博士刘培的手机里,还经常收到病人发来的信息:他们或是感激,或是问候,或是彼此交流着感情,保留了一份共同战疫的战友情谊。

一个病友的遗憾

在刘培的手机里,存着这样一条信息:“早上好!刘医生,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汇报身体指数,今天就要出院了。自从进入方舱医院之后,通过您对我的精心治疗,病情恢复得很快。对您的感激,千言万语说不完,道不尽。希望您下次到武汉来,我给您当向导,以报您对我的救命之恩,谢谢您!再见!很遗憾没和你合个影。”

据了解,这是深圳医疗队刘培博士的一个病人。该病人2月9日入住方舱医院后,在刘培的精心治疗下,身体快速恢复,并通过微信联系,每天准时通报身体情况,经过交流,俩人成了朋友,但是一直就是聊病情,掌握病情变化,尽然没有一个合影。

“我和这些病人早就已经成为战友了。”刘培告诉记者,这名病人情况有点特殊,进入医院后,心情郁结,闷闷不乐,刘培发现之后,和病人多次交流,安慰病人,同时,给病人治疗身体疾病,经过几天治疗,病人身体逐渐康复,心情也在交流中变得愉悦,最后,病人康复,刘培和他也变成了朋友。

记者了解到,刘培在方舱一月的时间里,遇见不少这样的病友,他们从心情抑郁到开朗;身体也从病态变得康复,通过交流和治疗,和刘培都成了朋友。即使离开了方舱医院,也经常怀念在方舱医院的日子。

刘培说,病人离开方舱医院之后,他们还保持着联络,除了日常的交流之外,还会关注病人的身体状况。“我们建了一个微信联系群,还会经常聊天,了解他们的身体情况。”

“从机器人,我想到了微信管理”

刘培是最后一名进舱的深圳医疗队队员,当天武汉大雪,凌晨进入病区之时,舱区很宁静,大部分病人还在休息,刘培和队员们没有多久,就开始感觉到呼吸不畅和头痛。

随着病患慢慢都睡醒了,不断有病人来问前一天做核酸、CT结果,还没有做的病人又来问什么时候能检查。方舱医院建立早期,由于系统不完善,这些结果、问题医生根本回答不了病人,很快医生办公室就被病人围得水泄不通。“尽管我们向患者解释了情况,但是并没有得到病人的理解。”刘培说。

下班后,刘培一直在思考如何解决这种困局,通过同学圈了解到一些医院在试行机器人读病例方法建立病人档案,刘培想是不是通过微信群也可以建立医生和病人的联系与交流,一方面可以解决双方交流,一方面可以解决病人流动问题,同时还可以拉近医患关系。

“我把这个方法和队里同事交流之后,得到了大家认同和响应,第二天就开始施行了,效果还很不错。”刘培说,微信管理办法很快在病区推广,并得到了一致认同。

微信管理办法推行后,医生病人每天都通过微信群传输各种消息,了解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重要的是能够实时帮助患者排解心理压力,很快,舱里病区的工作捋顺了,值班医生的压力减少了,患者的问题也少了,病人对医生的满意度也明显提高。

协同作战:战友之间相互补位

采访中,刘培和记者讲起一段和其他地区战友协作的经历:当时和刘培一起进舱是位其他队的医生,他在给患者解释当天做CT的结果,说着说着突然不说话了。大约10分钟时间,医生和病人说了声“对不起,我现在急得很要先出去了”。刘培一听,马上起身给患者解释说,同事不舒服,他来给予解释CT的情况,战友就先出去了。后来才知道,战友是因为缺氧,无法忍受才不得不临时出舱。

这段经历,让刘培知道,方舱之内很多医生来自不同城市、不同医院、不同专科,对疾病认识、对新冠肺炎指南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战友之间彼此的协作非常重要。“在舱内病区,我们来自各个地方,每个人都需要有人补位,有人依靠,这样在病区工作才能安心完成工作。”刘培如是说。

刘培认为,战友之间不仅需要彼此配合,还需要彼此交流形成共识,特别在用药和病人症状分析也是一样,如果认识不一样,难免给病人开错药或者重复开药,耽误病人恢复时间。

 

要闻

中共深圳市委政法委员会 粤公网安备44030002006438号 粤ICP备150123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