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司法部公布第三批行政执法监督典型案例,某企业反映当地行政执法部门一年内上门检查154次,严重影响正常经营。如何平衡严格执法与服务企业的温度,让各类市场主体在合规经营中更安心、更省心?深圳市福田区司法局经过思考与探索,通过推广“执法监督码”给出答案。“突然造访”变“预约提醒”监督码里的“透明账本”6月23日至7月4日,由福田区司法局带队,联合福田区统计局、福田区应急管理局、福田区水务局对辖区内相关执法单位的行政检查进行现场监督,并深入企业开展“执法监督码”走访推广工作。工作人员抱着宣传册进入企业,对公司负责人说:“今天给您装个‘执法GPS’,以后谁来检查、啥时候来,在手机上就能提前知道!”福田区司法局工作人员现场演示“行政执法监督码”操作流程:扫描二维码——企业端界面可以查询已发布的“检查预告”——点击页面即可查询相应的检查时间、检查事项等信息。“以前最怕‘突然袭击’,现在连检查内容都能提前知道!”公司负责人说着就开始进行注册,发现该程序还能对“入企不扫码、重复检查”等问题直接进行投诉,后台更是直通司法局监督端与民意速办平台。“事后整改”变“事前预警”监督码背后的法治逻辑为什么一个码能破解“执法扰企”的问题?福田区司法局工作人员:监督码打通企业、执法、监督三个端口,执法人员必须扫码登记才能开展检查,监督端可实时抓取数据,一旦发现同一企业短期内被重复检查,即可通过系统数据分析研判,第一时间介入核实处理。对企业而言,这不仅是“监督工具”,更是“服务窗口”。扫码能知晓检查信息、了解各类政策通告,甚至还能对检查进行评价及反馈意见。“以前觉得‘执法监督’是约束,现在发现保护福田良好的营商环境,都藏在这个小小的监督码里。”企业负责人说。如今,在公司负责人的手机里,监督码的“检查预告”成了最安心的提醒。在福田区,越来越多企业发现,一个监督码就可以实现严格执法与柔性服务的完美融合。这背后,是福田区司法局“刀刃向内规范执法,主动靠前服务企业”的监督方式升级,用科技给权力套上“透明笼”,更给企业吃下“定心丸”。未来,福田区将持续跟进执法监督码的使用情况,加强与各执法单位和企业的沟通协作,不断完善相关工作机制,确保“执法监督码”发挥更大作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中共深圳市委政法委员会
粤公网安备44030002006438号
粤ICP备15012300号